春归大地人间暖;福降神州喜临门——春节
中华民族第一大节,农历正月初一。
春节为寒冬将尽,春阳萌动之时,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“腊祭”,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“索鬼神而祭祀”“合聚万物而索享之”的年终祭祀习俗,感谢百神赐予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,定型于汉,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,明清时期开始转型,礼仪性、应酬性加强。
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,故称为春节。
春节时,全家大团圆,除夕守岁,通宵不眠,零点钟声敲过,竞相燃放烟花爆竹,辞旧迎新;年长者给年幼者“压岁钱”;屋里屋外贴门神、对联、年画、福字;初一早上出门,相互拜谒,馈赠礼品;北方人喜欢吃饺子,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。
春节的风俗有:祭灶,灶糖,扫尘,接玉皇,贴门神,贴春联,守岁,拜年,看春晚,压岁钱。
祭灶: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、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,源于古人拜火习俗。晋代周处《风土记》记载:“腊月二十四日夜,祀灶,谓灶神翌日上天,白一岁事,故先一日祀之。”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,北方为腊月二十三,南方为腊月二十四。民间还有“官三、民四、船五”的说法,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,老百姓在二十四,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灶神的活动。因月亮属阴,灶君属阳,民间还有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之习风,故部分地区祭灶仅限男子。
扫尘:扫尘,又称扫屋、扫房、除尘、除残、掸尘、打埃尘等,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。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,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,南方称“扫屋”,北方称“扫房”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“穷运”、“晦气” 统统扫出门,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民谣说:“二十四,扫尘日。”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,掸拂尘垢蛛网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疏浚明渠暗沟。
接玉皇:传说,老百姓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之后,灶神会把看到的传达到玉皇大帝那里。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下凡视察民情,看看民间真正的情况。然后根据看到的情况,来决定被视察者来年的福祸。所以,这一天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格外重视。在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祭祀祈福,以最重要的礼仪和诚意来迎接玉皇大帝的“巡视”。希望在未来的一年会变得更加顺利美满。
贴门神:起初,门神是用桃木雕刻的,挂在人们周围。后来画了门神的画像,贴在门上。传说中的申屠和于蕾兄弟都与鬼魂有关。他们看门,大大小小的恶鬼都不敢进。
说起门神,我们首先会想到秦琼、尉迟恭,实际上这二位老哥,在门神界属于晚晚晚辈了,直到唐朝才有他们的位置,而门神这个职(神)位,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时代就诞生了。
据《山海经》记载,东海有山名曰度索,山上有桃树,屈蟠三千里,桃树的东北有个鬼门,是万鬼聚集之地。天帝派了两个神镇守,是为神荼(shēn shū)、郁垒(yù lǜ)。
“东海中有山焉,名曰度索。上有大桃树,屈蟠三千里。东北有门,名曰鬼门,万鬼所聚也。天帝使神人守之,一名神荼,一名郁垒,主阅领万鬼。”
这二位老哥,不出意外就是初代目门神,最先是专职镇守鬼门。到周朝,二位老哥有了兼职——同时守护千家万户,成了老百姓家中的门神。
唐代以后,出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门神画像,关羽和张飞的门神画像。每户一个,左右户一个。后人常把一对门神画成武功,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、消灾、迎福的美好愿望。
贴春联:春联又称“门联”、“对联”、“桃符”,是对联的一种,因在春节期间张贴而得名。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练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表达美好祝愿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春节期间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鲜红的春联贴在门上。
守岁:中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,俗称“熬年”。大年三十从年夜饭开始。这顿晚餐要慢慢吃。有些家庭不得不吃到深夜。庆祝除夕是最重要的活动。
放爆竹:鉴于燃放爆竹对大气环境还有安全等方面的影响,近几年,各地陆续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条例。大家也非常自觉地“移风易俗”,选择更加环保的拜年方式。
然而,过年燃放爆竹的历史相当悠久。根据民俗学家考究后得出的结论,爆竹起源先秦时期的“爆祭”活动,古人燃放爆竹能达到敬神驱邪,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景。
先秦时期存在一种叫做“爆祭”的祭祀活动,“爆祭”是燃烧柴火的宗教行为,与《周礼·春官篇》所记载的“九祭”第三祭“爆祭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“爆祭”不是单纯地用柴火燃起一堆篝火,这种宗教行为需要火焰燃烧时发出声响。古人想到用竹子堆叠在一起进行燃烧,受热使得竹子内部水分蒸发形成猛然炸裂的响声,达到爆炸的效果。
所以,竹子成为“爆祭”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材料。传着传着,爆竹一词就流传开来。
《诗经·小雅·瓠叶》:“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。”
西汉文人东方朔撰写一篇名为《神异经》的著作,《神异经》中明确记载:“西方深山中有人焉,身长尺余,袒身,捕虾蟹……名曰山臊。其音自叫。人尝以竹着火中,爆烞而出,臊皆惊惮。犯之令人寒热。”
这也是燃放爆竹最早的文字记述。
拜年: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去亲朋好友家和邻居家拜年,以前叫拜年。汉族人拜年,从汉朝就有了。唐朝以后,非常流行。如果你不方便亲自去那里,你可以用一张著名的卡片来表达你的祝贺。东汉时称为“刺”,所以名片也叫“名刺”。
压岁钱:是长辈给晚辈的。在一些家庭,年夜饭后,每个人都不允许离开餐桌。大家吃完后,长辈会分给晚辈,鼓励自己的子子孙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长,做一个好人。有些人会在晚上孩子入睡后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面,这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爱,晚辈对长辈的尊重。是融入家庭伦理的民俗活动。
当然,《神异经》的作者是不是东方朔,其成书时间是不是在西汉时期,都还是未知数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《神异经》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六朝时期,除夕燃放爆竹在我国也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南朝梁宗懍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正月初一先于庭前爆竹,以劈山臊恶鬼。”
从这些文字记载能明确得知,至少在六朝时期,人们是有过年燃放爆竹驱赶凶兽的行为。这时候的爆竹,就是竹子燃烧后产生的巨大声响,没有填充任何火药,与今天的鞭炮烟花有较大的不同。
到了唐代,一位名叫李畋的道士为招摇撞骗,大肆吹嘘燃放爆竹驱赶邪祟的神奇功效。因此,燃放爆竹逐渐成为普罗大众的一种日常消遣行为,即使不是过年,人们也会燃放爆竹,祈求好运降临。
元稹《生春二十首》:“乱骑残爆竹,争唾小旋风。”
张说《岳州守岁二首》:“桃枝堪辟恶,爆竹好惊眠。”
到了宋朝,火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,民间出现用纸包裹火药的火药卷,将其点燃后不仅能发出巨大声响,同时还伴随着火光,场面蔚为壮观。
北宋末年,军队中开始使用填充火药的爆竹,这种爆竹被称之为“爆仗”。“爆仗”不仅是抵御外敌的重要武器,流传到民间后,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“年货”。
陆游《会稽志》:“除夕爆竹相闻,亦或以硫黄作爆药,声尤震厉,谓之‘爆仗’。”
南宋时期,爆竹已进入千家万户,燃放的方式产生了多种变化。宋末元初,市面上出现了用纸包裹成纸卷筒,用麻茎作为导火索制作而成的爆竹。
这种爆竹危险性比较低,填充火药剂量较小,类似于今天的烟花,是孩子们过年过节时最喜欢燃放的爆竹品种。
元朝时期,爆竹已广泛流行于大江南北,从除夕之夜一直到正月十五,每一天都要燃放不同种类的爆竹。
除夕当晚,燃放的爆竹叫做“封门炮”,放过爆竹后,家人就不能再到外面去,一起围在餐桌旁,等待新年的到来。
正月初一早上也要燃放爆竹,叫做“开门炮”,表达了新一年开门有喜的寓意。
正月初五,商家会燃放“开市炮”,又叫做“烧利市”。正月初五据说是财神爷的生日,这一天放爆竹不仅能为财神爷庆祝生日,同时还寓意新年发财。这种传统习俗流传至明清两代,乃至今天。
当然每个时代的春节,都有自己的特色,但是人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工作,在春节之际与家人团聚,阖家欢乐,希冀明年有个美好的生活的愿望的心情都是一样的。
logo设计网(www.shejilogo.com),专业的logo免费设计在线生成网站,全自动智能化logo设计,商标设计,logo在线生成!
欢迎使用logo设计网制作属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,不仅专业而且经济实惠,全方位满足您公司品牌化、视觉化的需求。